和一个朋友聊她的新屋装修,她斩钉截铁的说:我就要四白落地,一切都白。白墙白地板白窗帘白床单,这样我的小粉红们放进去才好看。我了然的看着她:那你是不是也喜欢顶天立地的书架?她说:对对对。
我笑得像东印度公司退休之后隐居肯特郡的毛姆叔叔一样,说:年轻人,你喜欢这些,是因为你年轻。这简直是我多年前的梦想啊——可现在呢:深色地板,艳蓝地毯,草木绿沙发,核桃木樱桃木,花鸟鱼虫猫,每天一早起来,都想发挥余热。

一生不过是一张篇幅不大的白纸,从生下来就涂涂画画。少年心思干净,喜欢的也干净,等那张纸上画了足够多,就开始沉浸在无谓的细节里,开始感受繁复的美与烦。所以趣味和年纪特别有关,就好像我也没想到慢慢开始爱中式传统中的各种。
据说装修过几次的人可以特别清晰感受到这个脉络:刚开始是浅色清新、现代摩登的单身或情侣 dream house,中间随着结婚生子,开始丰富多彩、风格多变,然后中年危机(?)或其他什么爆发,要么就断舍离上身,要么就罗马柱附体,据说装修过N次以上的,最后总归多少的会回去一点中国传统元素,但是雍正审美还是乾隆审美,那就不好说了;再放大到唐宋明清,秾丽还是明朗,留白抑或繁复,你高兴就好。
我挺喜欢研究这些小趣味,琢磨这些东西的过程,背后也是琢磨人心演变的过程,所以还挺好玩儿的。我举个栗子:如果我们不喜欢对方的审美风格,我们会分别用一个字来攻击对方——“俗”。“穷”。
前一阵,我和朋友们去了南方玩儿。我们去了一个号称文艺青年店铺聚集的园区。和798一样,巨大的厂房仓库,改装成一间间有个性的生活方式体验店。进第一家咖啡馆的时候:被无数奇异的绿植包围,坐在玻璃花房里喝一杯咖啡,玩玩猫,翻翻杂志,研究一下园艺工具,看看别人家的家具如何带有旧日生活痕迹的气质,觉得生活真美妙啊~

等进到第二家的时候,喜悦是打了折扣的,因为他家应该是从咖啡馆批发的植物,一样的水泥盆,一样的仙人掌,裸露的砖墙刷成白色,木质的家具和白床单,营造出一种咖啡馆卧室的既视感。我特意把木制家具拍下来发给朋友看,果然我那个和我审美不太一样的朋友回复我:不富贵。
等到第三家、第四家、第五家,我们都开始面无表情了:断壁残垣特意的美,还是一样的水泥盆仙人掌,各种中式或美式复古木头家具,孤零零的房间中间一张床或一把沙发,木头、植物、茶杯茶壶交织出的文艺或文化气质,水泥地面,马赛克瓷砖在地板上拼接出的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,黄铜文具,局部枯山水,或枯枝败叶,满地都是“生活方式”。
我的朋友们和我一起走在满地生活方式的院子里,我们从刚开始的开心和放松,开始进行“思考”了。不是我们矫情,而是任谁一次性看到这么密集的生活方式,都会不由自主的开始想些什么(当然专程来买家具的不算,他们好开心可以一站式参考)。
我朋友说:这属于“新中式”吧? 我斩钉截铁的回答他:不!新中式属于高碑店,属于画满了花儿的中药柜,属于彩色玄关条案……这些原木色的家具和清新的风格,可能算是……“贫穷文艺”吧。然后他们笑翻了。
这不是一句贬损,我们文艺青年心大且习惯自嘲。我觉得,这是一种价值取向。就像我那个朋友所说的“不富贵”一样,选择了这样的品位,就意味着离金玉满堂、大马金刀的生活远去,而是更愿意朝内探索。换句话说,看着“穷”,也是一种自我选择。
但我承认,“贫穷文艺”这个词还是带出了一丝反讽,因为你看到了密集的如出一辙的生活方式摆在你面前,而人人还认为自己与众不同。它可能等于简陋版的wabi-sabi:日本的美学中,有一个独特的条目叫侘寂。描述的是不完善的、不圆满的、不恒久的残缺之美,进而演变成朴素、寂静、谦逊、自然。
wabi 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(比如竹子、稻草、泥土、石头中的图案),sabi 指时间的光泽,比如一件物品在使用中提升了它的价值和美。Leonard Koren 形容它是:削减到本质,但不要剥离它的韵,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。
而我觉得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,所谓美学,应该是涵盖了文化传承与生活方式延续的体系,而不是形式的照搬。在一个喜欢世俗圆满吉祥如意的价值观体系中,想真正体会和敬清寂,也得是志得意满之后,仿佛不这样就不值得尊重一样。单纯的形式,如果没有价值支撑,再没有那样的生活方式,就总会显得可笑:就好像应该出现在院子中的家具被搬进了客厅这样的违和,以及我朋友家老桐木的桌子实在太不平了,连茶杯都放不稳;不上蜡的旧茶几,你知道刮坏了多少双丝袜嘛。
如果没有精神内核,那么“贫穷文艺”无疑就是贫穷的。没有门槛和专业准入的形式感,很容易被模仿,却还要占据一个inner peace的制高点,也难怪会被我这样嘴巴坏的人嘲笑。
很多年前,我就写过文章——文艺从来不是一个坏词,它代表着大大小小的趣味,它代表了你朝多维世界延伸的方向。就像108个人格一样,人只能活这一生,但带着文艺的情怀你可以体验到很多人的人生。
坏就坏在,你要拿它自欺欺人,寻找制高点和优越感,从品位到道德。我看到了很多自以为超凡脱俗文艺心的人,也不亦乐乎的加入了鄙视链。他们会认为其他人庸俗、人心不古、爱钱是羞耻的、而只有自己是合理的。当文艺变成这样形式感东西的时候,我想那种贫穷感,可能是源于心的贫穷。
当我们用“贫穷文艺”反讽或自嘲过之后,可能更要在粗暴的世界继续我行我素。就好像跟着我一起笑过的朋友,他进行了又一轮的反思:“到底是因为贫穷才文艺起来呢?还是一文艺就显得贫穷?而且什么时候文艺就搭上了贫穷而形影不离了?有钱就能甩狠话,没人笑他没文化。反而,贫穷的,就必须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,维持体面和尊严,这些价值观是如何改变了我们?”(语出李孟夏)
在这个简单粗暴的时代,一句“都是因为穷”,就能把很多文艺都灭了。我觉得,有时确实是因为穷啊……但这个穷是自我选择啊,也是一种坚定的趣味。再说,它又不是不会变的。
就好像前面所说,随着你的人生越来越丰厚,随着你对人生虚无的体会越来越深刻,那时的你可能会更喜欢花团锦簇大团圆。 所以,有时趣味差异,不过是站在人生的两端。唔,我就喜欢听文艺青年说自己穷,和有钱人说自己俗,这样的人最可爱了,绝不找借口贴金。真是惟愿此生多姿采,不进互相鄙视的鄙视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