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腐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播出以后,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,“丁义珍”式窗口、2米高的奇葩意见箱被陆续曝光。于是网友们将电视剧与现实生活挂钩,直呼“达康书记你在哪里”。
一部电视剧中情节之所以会在社会上产生这么大的反响,一方面表明电视剧《人们的名义》来源于生活,是标准级的现象级;另一方面表明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的类似现象,电视剧写出了老百姓的真实感受,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。特别是随着反腐败的深入发展,官场政治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,反腐败、讲规矩、履责任塑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源机制,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逐渐形成。但是,在相当一些地方,一些人奉行“不贪不占,啥事不干”“占着位置不干事,拿着工资不出力”“只要不出事”的哲学,“为官不为”“敷衍责任”的懒政怠政现象,很多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的官员,在制度收紧、腐败丢官的重压下,以消极怠政、无所事事、保住官位的心态,像“僵尸”和“公堂木偶”一样,以“软”法对付老百姓的诉求。这种新的“软腐败”现象,伤了老百姓的心,成为改革发展的隐忧。
老百姓之所以呼唤达康书记这样干实事的领导干部,是因为他们深感和政府打交道太难了,很多官员感受不到百姓疾苦,体味不到基层辛酸,老百姓为了上个学要开户籍证明,生个娃要开生育证明,买个房要开无犯罪证明,补证需要开丢失证明,母亲替女儿买东西需要开母女证明,反正干什么事情都要跑断腿。一些官员抱怨“权力受限,官事难干,人事难为”,或者和领导、同事有矛盾,有气无处撒,就拿办事的人出气,不给来访者的好脸色看,类似株洲、郑州、江西等地“丁义珍式”信访窗口、云南宜良的“奇葩”意见箱可以说比比皆是。
面对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比“公堂木偶”还面目可憎的种种刁难,普通百姓往往万般无奈,有苦难言。向有关部门投诉,要么投诉无门,互相推诿,像踢皮球一样把办事的人踢来踢去;要么多方搪塞,不了了之。很多人是事没办成,气受了一肚子,最终是高兴而来,失望而去,有些甚至郁郁寡欢,走向极端。而那些端坐庙堂之上的人,仍然以“行有愧而心不愧”的扭曲心态,高高在上,安坐尊位,无心接“地气”,无愿办民事。导致资金沉淀、项目拖延、土地闲置、棚改迟缓、扶贫无功,耽误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;老百姓是不满情绪增长,怨气积压,获得感、满足感下降。如此,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,损害了人民的利益。
情怀是生命的风帆,责任是事业的引擎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,人们呼唤更多担当有为的达康书记这样的勤官、能官、清官,既砥砺为政愧疚感,又激发干事行动力,消除各种各样的“软腐败”引起对政府行政的失望和不满。